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申请友情链接

扫一扫,访问微社区

登录 | 立即注册 | 找回密码 |
查看: 6761|回复: 1

豫南传统插秧

[复制链接]

0

精华

9

帖子

55

积分

初级会员

威望
0
金钱
46
贡献
0
最后登录
2022-4-16
 楼主| 发表于 2019-6-17 18:30:3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豫南传统插秧
复件 _1080517.jpg

复件 _1080530.jpg

复件 _1080554.jpg

复件 _1080558.jpg

复件 _1080559.jpg
     吴贤德文/
  我的老家位于豫东南大别山下固始县,时间过去真快,转眼之间离开老家40多年了,时间过的快,家乡的变化也很大,过去的土坯茅草房变成了今天的小洋楼,弯弯曲曲、坑坑洼洼的乡村土路变成宽敞的柏油水泥马路,小洋楼、柏油水泥马路、小轿车……城里家庭拥有的,家乡部分家庭也拥有了。
  40多年过去,老家一切都在变化,由于老家地处大别山区,唯有没变的就是传统插秧,说起传统插秧,虽然离开家乡40多年没有下田插秧了,每年插秧季节,我都会返回老家用相机记录下即将消失的豫南传统插秧。
  说起传统插秧,只怕现在90%年轻人都吃不消了,很多年轻人都认为,看着下田插秧的活并不累,其实插秧是一种很累的活,不信大家去体验一下,四脚趴在水里,腰弯的像断了疼,可以肯定的说,干不了一个小时,就吃不消了。
  80年代,我在当时生产队担任民兵排长,每年插秧季节,也是最忙季节,因为插秧季节,也是麦子收割季节,早上,天一亮生产队长吃口哨统一下田插秧,中午十一点半收工,女的回家做饭,男的扛着连枷统到打麦场打麦子,连枷“霹雳吧啦、霹雳吧啦……”,好像一首优美的曲子。
  插秧、收麦子季节虽然太累,但也有开心的时间,每天晚上,为了不耽误第二天下田插秧,全生产队男女劳动力,都会集中一块端着“秧马”(秧马,特制木凳子)到育秧苗田里拔秧,为了活跃拔秧气氛,表嫂总会带头领唱民歌《手扶栏杆口叹十声》等民歌。大家欢声笑语,一天劳累抛到九霄云外。
  民歌也好,秧歌也好,我们十七、八岁的年轻人,对这些老歌曲并不感兴趣,我们感兴趣的是村里晚上演电影,那时每到晚上村里演电影,生产队就会放工早,老早就吃完晚饭,端着凳子跑到电影场,那时电影场人山人海场景,永远也找不到了。
  说起插秧,当年全生产队三个插秧能手中除我之外,一个是在生产队当队长的堂哥,一个是我的表哥,那时我们三人一下田没人敢挨着,因为我们三人秧插的又快又直,别人秧插的慢跟不上怕丢人,可惜的是堂哥和表哥已不在人世了。
  每逢插秧季节,最害怕的就是插麦茬田,七、八、九十年代,那时农村收割麦子全靠人工,人工收割麦茬高,牛耕的地层浅,根本掩埋不了麦茬,插秧时稍不小心,手头就被麦茬扎破流血,手肿痛的钻心,直到今天想起来心里还害怕。如今好了,老家大多家庭只种一季稻子,基本不种麦子了。
  每年农历端午节,基本都赶在收割麦子、打麦子和抢插麦茬秧的时候,本来家家户户够忙的了,可老家有个习俗,每逢端午节前,婆婆都要提着油条、咸鸡蛋、鸭蛋到未过门儿媳家去,接到家里过端午节,过完端午节,儿媳家回家时,公公、婆婆打发给儿媳妇一、二千块钱彩礼,这种风俗一直沿袭至今。
   前几天回老家时恰遇表姐夫家插秧,谈到每年插秧时,表姐夫一脸无奈的告诉说,村里基本找不到年轻人了,留在家里的都是带孙子(外孙),走不掉的五、六十岁老年人,犁田耕地机械化了,插秧除种田大户采用抛秧等技术外,耕地自己种的仍是人工插秧,每逢插秧季节,人工工资一天开150-200块钱,就哪也不好找,现在种地基本不赚钱。
   家乡插秧何时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?家乡农民脱离插秧的苦恼,盼望这一天早早到来。

0

精华

124

帖子

586

积分

高级会员

威望
0
金钱
462
贡献
0
最后登录
2021-7-5
QQ
发表于 2019-7-11 16:42:46 | 显示全部楼层
拍摄精彩,欣赏学习支持老师佳作!
美国摄影家协会会员;
国际摄影杂志社记者;
中国新闻时讯通讯社记者;
今日时报社记者;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业务介绍

策展承制培训讲座画册制作图片代理艺术微喷商业摄影宣传片制作

社交媒体

中艺摄影网公众号
中国艺术摄影网微信
中国艺术摄影网微博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